连续多年的火爆表现之后,2025年新造船市场活跃度降温,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情况。近日,克拉克森研究披露的《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半年报告》揭示了这一现象。
不过在此背景下,中国船厂在世界范围内的新船签单份额仍然占据半壁江山。相关企业表示,长远来看全球产业链已基本成型,海运也难以被其他运输方式替代,船舶更新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同时人们对深海的创新性开发或也将催生对新船型的需求。
新单回落
报告显示,克拉克森研究统计年初至今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同比下降54%,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同比下滑1%。其中,集装箱船新船订单量达到190万标准箱,邮轮和渡轮新造船市场依然保持活跃,气体船和油轮新造船投资放缓。中国船厂新船订单份额有所下滑,从2024年的70%降至52%。新船交付保持稳定,中国船厂占比达到48%、韩国占31%、日本占13%。
“数据变化由于2024年新船市场表现活跃,且当前航运市场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克拉克森研究幸月表示。
而在航运市场,2025年上半年克拉克森海运指数同比小幅下跌5%,但若不考虑集装箱船市场,克拉克森海运指数同比大幅下降31%,且较过去十年平均水平低1%。上半年,克拉克森集装箱船期租租金指数同比上涨80%。
周期与政策作用
事实上,过去的四年里全球新造船市场是持续火爆,并在2024年达到高峰。同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量创下17年以来最高。全球船厂共签订新船订单2,390艘合1.7亿载重吨,6555万修正总吨。截至2024年底,船厂手持订单覆盖率上升至3.9年,较2020年上涨超50%。
从结构来看,新造船市场各主要板块签单量的全线走强创造了这一成绩,其中推动LPG运输船订单刷新记录,集装箱船订单接近2021年的历史订单水平。从区域来看,受益于灵活的产能供给、持续的产能扩张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船价,中国船厂订单以修正总吨计占到全球市场份额70%。
也正是因为行情连年走高,在去年行业已对新造船市场面临周期变化产生担忧,趋紧的船厂船位、高企的新造船价格在去年就使得不少船东推迟了船队更替计划,对新船投资采取观望态度。
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下游的审慎情绪。中信期货团队观察到,二季度美国关税政策超出预期,美国出口粮食、能源等更多停留在大西洋,对全球运输需求和距离带来一定利空。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委员会(USTR)对我国航运、造船业提出较为严苛的法案,我国船厂受到影响较大。
国内厂商预期积极
不过,展望未来,国内头部船厂普遍仍向市场传递积极立场。
一方面,较多的在手订单确保了相关企业近期业绩无忧。中国重工即表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手持民船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金额超1400亿元,在手订单额创历史新高,生产排期已至2028年底。“公司订单自2024年起加速交付,显著推动业绩大幅增长,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提升。”中国重工方面透露。
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船舶更新需求、新兴领域市场开拓抱有信心。天海防务方面表示,目前距离上一轮船舶周期高点已过去15年,现有船队有明确的更新和换船需求,低碳减排的各项指引和政策,也会推动船东逐步建造清洁能源燃料的船舶。在天海防务看来,长远来看全球产业链已基本成型,贸易量不会有太大变化,海运也难以被其他运输方式替代,船舶更新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
同时,国家和各地方对深海开发和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愈加显现,而开发和利用海洋离不开深海装备。“未来深海养殖、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或创新型能源船舶的突破可能催生对新船型的需求,此外,深海能源开发和利用等离不开打桩船、起重船、打捞船等传统海洋工程船,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海工船舶仍有较好的发展和市场空间。”天海防务方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