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箩筐,大生意——轻资产做实业,他凭什么年入5000万?
来源:创业资本汇 作者:陈霞昌 2025-07-08 20:45
Aa 大号字

唐咸德从一家公募基金离职后,一直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2017年,当他投入实业创业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如今,当他创立的万亿运营(深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亿运营”),凭着标准化智能周转筐成为细分行业领头羊,并且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创业路才刚刚开始。

创业:一个箩筐的故事

“这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塑料箩筐,但这已经是我们迭代到第五代的产品。”唐咸德告诉记者。

放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白色的塑料筐,规格:55*36*31(即打开后长55厘米,宽36厘米,高31厘米),和菜市场常见的箩筐并无两样。而当这个筐折叠后,则变成了一个薄薄的塑料垫子,占据的空间很小。

“筐是蔬菜、水果等生鲜物流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商家如果想将蔬菜从A点运送到B点,需要大量的筐进行装载。”唐咸德说。

万亿运营用于装载水果的筐(受访者供图)

唐咸德告诉记者,传统的筐有各种问题,比如黑胶筐是一次性,纸箱和泡沫箱的问题是污染大、产能不稳定,需求高峰期还常常缺货,同时依赖小作坊生产,环保风险高。

最初,唐咸德的团队参考欧美标准设计出的折叠筐,却发现在实际测试中并不适合中国市场:在生鲜运输场景中,水果重量普遍较大,过大的筐体导致人力搬运极为吃力。

随后,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和客户反馈,唐咸德带领团队进行了针对性改良:推出适合水果搬运,规格为55*36*31的筐型,以及适合搬运蔬菜,规格为60*40*34的筐型。两款产品同时采用卡扣结构实现一体成型,堆叠时上下筐紧密咬合,稳定性显著提升,可承受15—20层堆叠,远高于传统一次性胶筐的5层极限。

折叠后的筐(受访者供图)

除了硬件上的提升,唐咸德还在看不见的地方下了心思。他介绍说,每个周转筐内置多张RFID芯片,实现“一箱一码”。从产地装箱、运输、仓储到销地配送,所有环节数据,如装载内容、时间、经手人、供应商信息等,均可通过自研设备实时采集,并接入自研算法平台,形成完整的溯源链条。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供应链“前端溯源缺失”的难题,同时满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食品追溯的要求。

解决了筐的硬件问题,但还要让更多商家用起来和喜欢用。

“对商家来说,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唐咸德说。

唐咸德告诉记者,万亿运营的筐折叠后厚度仅为传统筐的六分之一,运输成本压缩至原来的六分之一。在使用寿命上,单个筐可循环使用5年以上,折旧成本远低于一次性包装。他以新疆至甘肃的运输为例,传统黑胶筐运输破损率超10%,而万亿运营的智能周转筐破损率几近于零。

“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并不是瞄准这个行业,但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久了,才发现这个很多商家都有的痛点。”

到目前为止,万亿运营为打磨出最好的产品,累计投入超1000万元用于迭代研发。除了筐的材料和结构外,团队还自主研发了适用于供应链数字化的系统及设备、智慧运营平台、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清洗线等,为客户赋能、智能制造、高效运营提供基础。

过程:“产品至上 运营为王”

在发现参考欧美标准设计出的折叠筐不适用于市场后,万亿运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产品创新,从海量的客户沟通到凌晨的场景蹲点,从绞尽脑汁的设计到通宵达旦的论证,从上千次的实验测试到每个工艺的细节优化。唐咸德跟记者分享了主力产品的设计生产历程,他也被团队的工匠精神所感动。

“我们的产品已经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在利益驱使下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的模仿者和抄袭者,虽然产品可以模仿,但是我们的运营能力别人是模仿不来的。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唐咸德这样解释。

“我们在全国都有运营中心,覆盖了主要蔬菜和水果等生鲜产区。商家有需要就在应用上下订单。然后我们利用社会化的物流平台将筐送到商家手上。商家将生鲜商品装到筐里然后送到目的地。卸货后就在目的地将筐还给我们。这样就完成了一个订单。”

唐咸德表示,在生产环节,有别于传统实业的重资产投入,万亿运营采用“代工生产+平台协作”模式,产品由工厂负责生产,而万亿的团队聚焦研发和品控,固定资产投入减少70%。

在仓储与配送方面,万亿运营在全国设立中心,依托“就近建仓+线上叫车”模式,实现“2小时响应、4小时配送”;物流环节则是完全外包运输,通过接入第三方物流平台,实现“无自有车辆、无固定司机”的轻资产运营,运输成本较自建车队降低40%;同时,产品仓库管理全程由AI监管,从装卸到库存盘点均通过算法自动调度,人力成本降低60%。

“目前,万亿运营已经可以做到全流程风险管控,包括对如客户信用评估、丢筐率控制,同时对客户出现的问题,实现快速决策机制。”唐咸德说。

高效运营的背后是万亿运营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布局。唐咸德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AI研发团队,敢于突破常规地吸纳新生力量,通过创新的“AI与全栈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通常需要资深工程师多年积累才能构建的算法平台。如今,从订单处理、资源调配到异常监测,绝大部分运营流程都已实现智能化运作,员工服务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未来:做生鲜供应链的“水电煤”

作为投资人出身的创业者,唐咸德对风险有着近乎本能的警惕。创业初期,合作伙伴因管理漏洞导致50万元损失的事件,成了他的“警钟”。

“那时候我才明白,实业的风险不像投资可以用止损线控制,一个环节出错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为此,他建立起“多重防护网”: 其中之一是数据风控,通过AI系统实时监控筐体流向,通过系统的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团队48小时内介入复盘;其次,是押金降低杠杆,即摒弃传统租赁的“高押金赚差价”模式,坚持5—10元低押金,但对恶意占筐者启动法律追责,“我们要的不是赚客户的押金,而是让他们真正学会管理资产”。

在唐咸德和团队的努力下,万亿运营已然成为了物流周转筐领域的先行者。对于未来,唐咸德的愿景是让万亿运营成为生鲜供应链的“水电煤”——通过智能周转筐的普及,构建全国性的循环包装网络。当万亿运营生产的智能周转筐覆盖全国生鲜领域,形成标准化服务网络,一个“生鲜领域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将会出现。

目前,公司年营收接近5000万元,虽尚处盈亏平衡阶段,但现金流已实现平衡。唐咸德坚信,随着生鲜电商渗透率提升和环保政策加码,智能周转筐的市场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万亿运营凭借先发优势、技术积累和运营壁垒,有望成为这个千亿级赛道的定义者。

责任编辑: 陈英
e公司声明:文章提及个股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相关文章
热门解读 更多
视频推荐 更多
热门股票 更多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