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举行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作者:孙宪超 2025-09-11 11:15
Aa 大号字

9月9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吉林省大安市举行。

本届交流会围绕盐碱地产品生产安全和盐碱地治理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进而推动盐碱地产品生产实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目标。

本次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作的《菌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探索》主旨报告,从植物、动物和菌物循环角度阐述“三物”在盐碱地治理中的作用,主题新颖。相关专家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和碱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产业化发展交流积极发言,并深入盐碱地改良企业、综合治理地块等进行走访,了解实际成效。

白城市委书记李洪慈在致辞时表示,“十五五”期间,将全域推广和应用“大安模式”,推深做实盐碱地水田规模化治理与可持续开发。

据了解,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等省(区)。吉林省是全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600多万亩,集中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白城市是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分布最广的地区。

证券时报记者此前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吉林省从上到下都将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课题,采用科技手段赋能盐碱地改造。盐碱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盐碱地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改造、物理化学改造、生物改造以及一些农艺措施。吉林省以大安等地为核心区域进行盐碱地改造的探索,已经走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是国内唯一从事苏打盐碱化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示范与服务的国家级野外台站,通过科技手段采取一系列的土壤改造措施,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粮食产能。

大安市自2022年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以来,当地在省市各级部门、众多专家团队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探索了苏打盐碱地治理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模式,尤其在中重度盐碱地培育了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累计实施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赢局面。

责任编辑: 叶玲珍
e公司声明:文章提及个股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相关文章
热门解读 更多
视频推荐 更多
热门股票 更多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