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当我刚接触到价值投资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话是美国著名价值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的。
在谈到美国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态度时,林奇说:“美国证券公司是靠收交易佣金活着的,于是它们会告诉客户,你自己就能把投资做好,只要在他们那儿开户交易就行。”
“但是,因为美国公募基金是靠收管理费活着的,所以他们会跟客户说,你自己做不好投资,得把钱交给基金,让专业的人士来进行管理,这样你才能做好投资。”
林奇略带诙谐的一段话,说出了金融市场的真相。当我们听到一段话、阅读到一段文字、看到一组数据时,先别忙着分析这段信息本身,我们先要了解背后的真实动机。
也就是说,不管这段信息说了什么,我们先要问,这段信息为什么会如此展示?为什么会出现在我面前?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如此思考,我们就能看穿许多真相。
比如说,现在打开手机,我们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财经资讯,内容一段比一段惊悚,似乎天下即将大乱。
其实,天下根本不乱,但是一段看起来天下大乱的文字或者视频,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流量,更高的流量对发布者来说,就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更高的收入。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财经信息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事情要不可收拾了!
再比如,我们打开许多股票分析报告,会看到报告里似乎能准确地预测股票在将来的价格。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计算一下这些价格和现在价格的对比,会发现绝大多数报告都预测将来价格要上涨。
事实上,股票价格涨跌各异,怎么可能全部上涨呢?那为什么报告里的价格都是上涨的?原因很简单,报告里如果写出下跌的价格,投资者不高兴,上市公司也不高兴。既然大家都不高兴,还写它做什么?
再比如,当一些股票价格暴跌到无人问津时,面对个位数、甚至区区几倍的市盈率,我们一定会看到市场上充斥大量的逻辑,说这类股票不能买,比如报表不真实、应收账款太高、现金流太差等。
这些逻辑里有的是对的,并不是所有价格糟糕的股票都是宝贝,但是也有不少非常牵强。这些牵强逻辑出现的原因,是为了解释、迎合暴跌的股价,为投资者在低位抛售找到理由,而不是真实指出了股票的基本面。
对此,我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有个美女跟你说‘我们性格不合适’,你要真以为不合适的只是性格,你就输了。”
了解信息背后的真实动机,比了解信息更重要。这个原则不光对普通财经信息适用,甚至对上市公司正式公告的信息也同样适用。
当我们看到一家上市公司发布财务数据、利好、利空时,我们不光要分析这些信息本身,也要了解信息背后的动机。是不是因为大股东想要减持、故意放出利好?是不是为了将来更高的利润、故意调低利润?唯有了解这些动机,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懂上市公司。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在鉴别真实动机这件事上,我似乎是有点天赋的(这也是我做价值投资的一点先天优势)。
记得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同学自己找一个小组长(主要工作是负责收作业本),说是要培养大家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因为我平时特别喜欢抄作业,同学们就都想让我做组长,理由是“这样以后方便在你的带领下抄作业”。
大家欢欣鼓舞,但是我跟同学们说你们别得意,老师不会同意的,我经常抄作业全班有名,罚站叫家长写检讨都搞了不知道多少次,谁会让一个抄作业大王来当小组长啊?
当时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清楚地认识到,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相比,防止大家抄作业、更好地管理班级才是老师的真实动机。果然,我当小组长这事儿被老师当场否决。
所以,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可以说海量的信息。我见到太多的投资者,来一条信息阅读一条、思考一条,然后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最后在这些结论的指导下,去做一些或盈或亏的交易。
倒腾了半天以后,这些投资者往往没赚到多少钱,但是却说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他们学会的真是知识吗?并不是,他们学会的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资本市场的噪音。
自古以来,死记硬背的人永远难获成功,唯有能洞察真相的人才能获得胜利。了解我们所得到的信息背后的真实动机,永远是比学习这些信息本身更重要的事情。
作者: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